檢視 扇尾鶯科概述 的原始碼
←
扇尾鶯科概述
前往:
導覽
、
搜尋
由於下列原因,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:
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:
使用者
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。
{{TaxoboxFamilia | classis = 鳥綱 Aves | ordo = 燕雀目 Passeriformes | familia = 扇尾鶯科 Cisticolidae | genus = | species = |}} {{BreadcrumbFamilia|Familia=扇尾鶯科}} {{DOCSource|Vol=228|Year=2013|Month=03}} ==前言== 扇尾鶯科(學名 ''Cisticolidae'')屬於雀形目(學名 ''Passeriformes'')。在生物分類學中,『分科』似乎是一件牽涉到許多主觀判斷的工作,究竟哪些『屬』應歸類為同一『科』,其實並沒有絕對的標準。在目前台灣野鳥觀察活動所持續普遍使用的、民國八十年出版的台灣野鳥圖鑑之中,其實並沒有劃出一個名為『扇尾鶯』的科別;<ref name="FieldGuide">王嘉雄、吳森雄、黃光瀛、楊秀英、蔡仲晃、蔡牧起、蕭慶亮、谷口高司,''台灣野鳥圖鑑'',亞舍圖書有限公司,中華民國八十年四月。</ref>在近年來中華鳥會所公佈的台灣鳥類名錄中,扇尾鶯科和樹鶯科、戴菊科、柳鶯科、葦鶯科、大尾鶯科,這六科的所有鳥種,其實在台灣野鳥圖鑑裡面全都被歸類在同一個『亞科』之下(鶲科的鶯亞科)<ref name="FieldGuide" /><ref>中華民國野鳥學會鳥類紀錄委員會,''台灣鳥類名錄'',http://www.bird.org.tw, 2011 年2 月15 日。</ref>,後來才由鳥類學家們提議獨立出來<ref name="handbook">del Hoyo, J., Elliott, A. & Christie, D.A. eds. (2006). ''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''. Vol. 11. Old World Flycatchers to Old World Warblers. Lynx Edicions, Barcelona.</ref>。一般而言,這種鳥類科別的分裂,大多是根據 DNA 定序的結果,以反映不同鳥種之間的演化關係為目標。 本文針對扇尾鶯科的鳥類,將於以下各節探討其在分類、型態、棲地、習性、鳥音、食性、繁殖等各方面,具有哪些有趣的特性<ref name="handbook"/>。有興趣查閱本科鳥類多媒體資料的讀者,建議可至 http://ibc.lynxeds.com 查閱攝影資料,或至 http://www.xeno-canto.org 聆聽錄音資料。 ==分類== 『扇尾鶯屬』是目前扇尾鶯科往下細分的 27 屬之中,分類最為確定的一個屬<ref name="handbook"/> 。這個屬同時也是扇尾鶯科裡面最大的一個屬,在全世界共包含了 49 個種,其中有許多鳥種整體上都頗為類似,且同一種在不同區域還會有所變異,羽色也會隨年齡、性別和季節而有所變化,因此其辨識的難度可謂惡名昭彰。對於這個屬裡面的許多鳥種而言,辨識的關鍵其實是鳥種的警戒聲。H. Lynes 在這方面貢獻良多,他對這些鳥做了田野研究,並且蒐集了大量的標本。他 1930 年發表在英國鳥類學期刊 Ibis 的濫觴之作,包括其中詳盡的彩頁插圖,到今天仍然是扇尾鶯屬分類的主要依據。Lynes 根據不同鳥種的結構、棲地以及求偶展示行為,將扇尾鶯屬進一步往下細分為九個主要群組: #羽毛有條狀斑紋,棲息於草原,尾部稍微偏長,求偶時以簡單的動作進行低空展示,例如棕扇尾鶯; #尾部很短,羽毛有條狀斑紋, 棲息於開闊草原,求偶時以繁複的動作進行高空展示,例如非洲的黑背扇尾鶯(Black-backed Cisticola, ''Cisticola eximius'')。黃頭扇尾鶯也屬於這一組,與黑背扇尾鶯類似,但也兼具第 1. 組的部份特徵; #體型大,背部有條紋,棲息於草原,空中展示動作較少,雌雄體型大小明顯不同,例如非洲的蛙鳴扇尾鶯(Croaking Cisticola, ''Cisticola natalensis''; 本屬之中體型最大;體重:雄 25 g, 雌 18 g; 尾短,體長接近鷦鶯); #尾部較長,背部有條紋,通常有微紅的冠羽,棲息於開闊的疏林與灌木叢,例如非洲的哀號扇尾鶯(Wailing Cisticola, ''Cisticola lais''); #尾部較長,背部無條紋,嘴喙較大,棲地廣泛,例如非洲的哨音扇尾鶯(Whistling Cisticola, ''Cisticola lateralis''); #棲息於山地,外型與第 5. 組類似,但體型稍大,並且以獨特的二重唱方式求偶,例如非洲的黑眼先扇尾鶯(Black-lored Cisticola, ''Cisticola nigriloris''); #結構和羽毛與第 6. 組類似,但以獨特的哨音求偶,並且在縫接起來的葉片裡面築巢,例如非洲的紅面扇尾鶯(Red-faced Cisticola, ''Cisticola erythrops''); #棲息於溼地,尾部較長,背部有明顯條紋,例如非洲的紅棕翼扇尾鶯(Rufous-winged Cisticola, ''Cisticola galactotes'');以及 #背部無條紋,尾部較短,例如非洲的短翼扇尾鶯(Short-winged Cisticola, ''Cisticola brachypterus'')。 除了扇尾鶯屬之外,較大的屬還有三個,也就是嬌鶯屬(''Apalis'', 26 種)、鷦鶯屬(23 種)以及縫葉鶯屬(''Orthotomus'', 13 種),剩下的 23 個屬之中,每一個屬所包含的都不超過四個種<ref name="handbook"/>。由於扇尾鶯科一共包含 145 個種,我們於是知道其中的 77% (111 個種)都集中在 15% (4/27)的屬裡面,這是相當不均勻的分佈。同樣也相當不均勻的,還有地理上的分佈,78% (113/145)的種都僅見於非洲,歐亞大陸只看得到 31 個種。雖然扇尾鶯屬的鳥類幾乎都僅見於非洲,鷦鶯屬卻是大部分都分佈在亞洲,而縫葉鶯屬更是完全只分佈在亞洲。棕扇尾鶯的分佈最廣,幾乎是任何有扇尾鶯科鳥種分佈的地區,都可以看得到棕扇尾鶯。黃頭扇尾鶯則是扇尾鶯屬裡面,唯一在非洲看不到的鳥種。 除了扇尾鶯屬第 1. 組的鳥種之外,其他所有扇尾鶯科的鳥類在非洲大陸周圍的島嶼都極少有分佈<ref name="handbook"/>。這反映出扇尾鶯科的鳥類一般而言似乎並不擅長於越洋擴張,因此也就不具有候鳥遷徙的行為。棕扇尾鶯是本科中唯一會進行水平方向遷徙的鳥種,不過這也都只是短程的遷徙而已。 == 型態 == 扇尾鶯科的鳥種,絕大多數皆為體型嬌小、類似鶯或雀的鳥類<ref name="handbook"/>。唯一的例外是鸝鶯(Oriole Warbler, ''Hypergerus atriceps''),它全長 19 公分(尾部頗長),體重可達 32 公克,可歸類為中型鳥類。其餘的鳥種,體重都不超過 25 公克,其中許多體重僅約 5 至 10 公克,而體型最小的全長僅 9 公分。大部分的鳥種體型都相當纖細;非洲的蛙鳴扇尾鶯是例外,其公鳥體型壯碩,頸部粗短。 扇尾鶯科的鳥種,翅形皆短而圓,而這正是典型留鳥的特徵之一<ref name="handbook"/>。棕扇尾鶯的翅形較為特別,並不如本科大部分鳥種的翅形那麼圓。 在繁殖季期間,扇尾鶯科之中許多雄鳥的口腔色澤,會顯得與雌鳥不同,在求偶鳴唱時展示出獨特的黑色口腔<ref name="handbook"/>。但這對於某些鳥種而言也存在著個體之間的差異,例如優雅山鷦鶯(Graceful Prinia, ''Prinia gracilis'')的公鳥,只有在以色列和埃及東北部會發展出黑色的口腔,在埃及的其他地區,該鳥種皆未發現有口腔色澤隨性別異化的現象。兩性異形的程度可能反映出配偶關係的穩定度,異形程度低的鳥種,配偶關係通常較穩定。扇尾鶯屬之中有某些體型較大、二重唱求偶的鳥種,終年不換偶,公鳥與母鳥的口腔同為黑色。 扇尾鶯科之中幾乎所有鳥種的亞成鳥,羽色皆與成鳥(雌鳥)類似<ref name="handbook"/>。 羽色多型的現象在本科之中相當罕見<ref name="handbook"/>。坦尚尼亞的奔巴島上有一種暗紅色型的棕扇尾鶯,可與一般型的個體混合繁殖。 扇尾鶯科的成鳥,正如同大部分雀形目的鳥類,會在育雛之後進行完全的換羽<ref name="handbook"/>。扇尾鶯屬和鷦鶯屬的鳥類之中,有許多個體在育雛之前也會換羽,因而有繁殖羽與非繁殖羽的區別(通常只有棲息在非熱帶地區的族群有育雛前換羽的現象)。 在馬來西亞,棕扇尾鶯的換羽時間是相當具有彈性的<ref name="handbook"/>。牠們每年僅換羽一次,因此並無繁殖羽與非繁殖羽的區別。在天然草原的環境,牠們的繁殖季從二月延續到九月,公鳥與母鳥在非繁殖季期間都有充足的時間可以完成換羽。然而在稻田的環境,牠們一共有兩個繁殖季,一個是一月到三月,另一個是六月到九月,與水稻一年兩穫同步。由於公鳥並不育雛,牠們在八月的時候就可以開始換羽,並且可以在一月之前完成換羽。相對地,大多數母鳥則必須等到九月或十月才能開始換羽,並且必須在一月的時候暫停換羽以進行繁殖,一直等到四月、五月的時候才能完成換羽。 換羽的時間點往往會反映出鳥種對環境的適應性<ref name="handbook"/>。例如,南非冬季降雨區域的鈴聲扇尾鶯(Levaillant's Cisticola, ''Cisticola tinniens''),其主要換羽的時間為每年一月至二月,而夏季降雨區域的族群則是在三、四月換羽。這與冬季降雨區域的繁殖季較早有關。在赤道附近,換羽有可能並不具季節性。透過繫放研究,鳥類學家發現個體更換初級飛羽的速度可能與覓食的困難度有關,當乾旱使得昆蟲減少,換羽也就會隨之減慢。 == 參考文獻 == <references/> [[Category:扇尾鶯科]] [[Category:冠羽-2013-04]]
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:
模板:BreadcrumbFamilia
(
檢視原始碼
)
模板:DOCSource
(
檢視原始碼
)
模板:TaxoboxFamilia
(
檢視原始碼
)
返回至
扇尾鶯科概述
。
導覽選單
個人工具
登入
命名空間
頁面
討論
變體
檢視
閱讀
檢視原始碼
檢視歷史
更多
搜尋
導覽
首頁
近期變動
隨機頁面
使用說明
工具箱
連結至此的頁面
相關頁面修訂記錄
特殊頁面
頁面資訊